亞馬遜優(yōu)惠購書 當當網(wǎng)優(yōu)惠購書 編輯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經典之作 關于經濟、政治、社會的大師作品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告訴我們,人們做出何種選擇,是與不同選擇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關的,這是政治、社會、心理等角度所看不到的。 內容簡介 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曾說,教授寫文章的時候,光是開場白就要用上5頁的篇幅。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卻連續(xù)10年寫出了多達130多篇、每篇只有800多字、短小精悍的專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做到了思路清晰、觀點旗幟鮮明。 這些文章以其扎實的經濟分析,與隨處可見的個人意見區(qū)別開來,廣受各個階層讀者的喜愛,經典不衰。 通常,專欄所談論的當代問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加里?貝克爾的這些文章,即使是討論那些已經忘卻的問題,其分析也有助于學者、企業(yè)主管、經濟愛好者及其他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方面隨時出現(xiàn)的問題。 這些文章證明,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能告訴我們,人們做出何種選擇,是與不同選擇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關的,這是政治、社會、心理等角度所看不到的。 作者簡介 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因“把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推廣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貝克爾教授是以經濟理論來分析人類行為的先驅經濟學家之一,著有《生活中的經濟學》《反常識經濟學》《人力資本》《家庭論》和《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等作品。 吉蒂?貝克爾(Guity Nashat Becker)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執(zhí)教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在芝加哥念書期間,認識了加里?貝克爾,并結為夫婦。 推薦序 這才是我們要的經濟學 市場歸市場,生活歸生活,恐怕是世人對經濟學最深的誤會。他們以為,只要不涉及商品、價格和市場,那么人的行為和選擇,就只與親情、道德和文化相關,而不受任何經濟規(guī)律的制約。所以不難想象,當本書作者加里·貝克爾教授最初提出“生兒育女”可以與“購買耐用消費品”相提并論時,別說經濟學的門外漢,就連專業(yè)經濟學家,絕大部分都坐不住了。 令人坐不住的論述,在本書里比比皆是:政府不應該管制油價、最好的產業(yè)政策就是不扶持任何產業(yè)、義務兵役制只會對軍隊造成危害、應該廢除保障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同工同酬法”只會傷害婦女權益、資源將要耗盡的預言只是庸人自擾、政府不應該直接資助公立學校、毒品應該合法化……這些似乎都不是“經濟”問題。 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這些題材不僅都變成了經濟學研究的典型領域,上述觀點也逐漸構成了自洽和相聯(lián)的體系。換言之,本部文集所討論的種種話題,成了檢驗市場經濟信念的試金石。一位讀者,如果反對本書的絕大部分觀點,那么他很可能是對經濟學思維一無所知的;如果他贊成本書的絕大部分觀點,那他很可能已經融會貫通了經濟學分析方法;如果贊成和反對各半,那他很可能還需要加強舉一反三的練習。 這是說,本書精彩紛呈的觀點,背后有著一以貫之的邏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需求之間的取舍,哪里就適用于經濟規(guī)律,哪里就自然是經濟學研究的地盤。在這種邏輯的驅使下,經濟學本身,還有法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在過去半個世紀都經歷了視角和方法的革命。這場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革命,被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運動,而加里·貝克爾教授本人,正是這場運動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1955年,加里·貝克爾以論文《種族歧視經濟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認為歧視者必須付出代價,而市場競爭能減少種族歧視。作者深信,人們總是以穩(wěn)定的偏好,根據(jù)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在謀求利益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有鑒于此,他繼續(xù)把經濟分析用到犯罪、毒癮、執(zhí)法、刑罰、家庭、離婚、生育和教育等領域,從而引發(fā)了經濟學對社會學、法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他的貢獻也在1992年得到了諾貝爾獎的嘉許。 本書是加里·貝克爾教授(在其夫人吉蒂·貝克爾的協(xié)助下)在長達10年時間里對日常經濟現(xiàn)象做深刻思考和淺白解釋的結晶。它尤其適合三種讀者:一是數(shù)學訓練有余、世事所知甚少的經濟學學生,他們在這里得到的不是乏味的維生素,而是香甜有肉的蘋果、鮮橙和香蕉;二是道德感有余、分析力不足的時事評論員,他們在這里得到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基于數(shù)據(jù)和邏輯的因果規(guī)律;三是對經濟學懷有戒心的法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學者,他們在這里感受不到咄咄逼人的氣勢,有的只是極具啟發(fā)意義的新范式。但不管是誰,看完本書都會說:這才是我們要的經濟學。 薛兆豐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 2013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學朗潤園 責任編輯:韓奕舒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本網(wǎng)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wǎng)”的文章均為七禾網(wǎng) www.outdoorsmanagement.com版權所有,相關網(wǎng)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wǎng)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wǎng)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lián)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 七禾網(wǎng) | ![]() 沈良宏觀 | ![]() 七禾調研 | ![]() 價值投資君 | ![]() 七禾網(wǎng)APP安卓&鴻蒙 | ![]() 七禾網(wǎng)APP蘋果 | ![]() 七禾網(wǎng)投顧平臺 | ![]() 傅海棠自媒體 |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wǎng)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